光大银行增长告急:营收连降、零售暴跌,内控危机浮现
好的,這是我改寫後的文章:
光大银行:表面风光难掩的增长焦虑
光大银行最近的日子,恐怕不太好过。虽然年报上还能看到利润增长,但细看下来,问题真不少。
年报数据显示,2024年光大银行营收1354.15亿元,同比下降7.05%;归母净利润416.96亿元,同比增长2.22%。看到这里,你可能会想,还行啊,利润还涨了。但别急,再往下看,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只有7.93%,比去年还降了0.45个百分点。
这已经是光大银行连续第三年营收下滑了。更扎心的是,2023年利润大跌8.96%之后,2024年这2.22%的微增,简直就像是硬挤出来的。
零售业务的尴尬:叫好不叫座
最让人看不懂的是零售业务。2024年,零售业务营收550.96亿元,同比下降15.17%,占全行营收的40.69%。看起来占比不低,对吧?但利润总额只有2.81亿元,同比暴跌95.83%,只占全行利润总额的0.55%。
这是什么概念?辛辛苦苦干一年,零售业务的利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投入和产出严重不成比例,这零售转型,到底转了个啥?
成本收入比也跟着添乱,达到29.81%,比去年增长1.64个百分点。拨备覆盖率180.59%,也比去年下降了0.68个百分点。这些数据都在说明一个问题:光大银行的经营效率在下降,风险抵御能力也在减弱。
光大银行董事长吴利军在年报里倒是挺乐观,说要发力“阳光科创”、“阳光财富”等六大特色业务。这话听起来挺提气,但能不能真正落地,还得打个问号。
增速放缓的背后:息差压力与地产风险
光大银行成立于1992年,也算是一家老牌银行了。2010年在上海上市,2013年又跑去香港上市。按理说,底子不薄,但这些年的日子,过得并不舒坦。
看看这几年的数据:
- 2022年营收1516.32亿元,同比增长-0.73%;归母净利润448.07亿元,同比增长3.23%。
- 2023年营收1456.85亿元,同比增长-3.92%;归母净利润407.92亿元,同比增长-8.96%。
- 2024年营收1354.15亿元,同比增长-7.05%;归母净利润416.96亿元,同比增长2.22%。
营收增速持续下滑,利润增速也是起起伏伏。更要命的是,净资产收益率、净利差、净息差都在持续下降。2024年,光大银行的净息差只有1.54%,已经跌破了银行业普遍认可的1.80%警戒线。
净息差是什么?说白了,就是银行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之间的差额,是银行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之一。息差越低,银行赚钱就越难。
另外,房地产贷款也是个大问题。虽然光大银行一直在压降房地产贷款,但总量依然不小。2024年末,房地产贷款余额还有7403.92亿元,占总贷款的18.82%。其中,公司贷款(房地产业)1576.88亿元,个人住房贷款5827.04亿元。
虽然公司房地产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高点有所回落,但房地产行业的风险依然不容忽视。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,光大银行的资产质量必然会受到冲击。
存款流失与零售困境:光大银行的“中年危机”
单看2024年,光大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0.06%,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下滑了19.52%。好在投资净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大幅增长,勉强撑住了场面。
但这种增长,能持续吗?投资收益和市场行情密切相关,波动性很大。靠投资收益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下滑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
更让人担忧的是存款流失。2024年末,光大银行的存款总额同比下降1.44%,其中企业客户存款更是大幅减少了1966.1亿元。企业客户是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,企业存款的流失,无疑给光大银行的资金运营带来了压力。
零售业务的困境,更是让光大银行雪上加霜。前面已经说了,零售业务营收占比在提升,但利润却大幅下降。零售净利息收入和零售非利息净收入也双双下滑。
光大银行一直想通过零售转型来提升盈利能力,但现在看来,这条路并不好走。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找到自己的差异化优势,是光大银行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内控缺失与监管重压:光大银行的“罚单年”
如果说业绩下滑是经营层面的问题,那么内控缺失就是管理层面的问题了。2025年开年以来,光大银行已经收到了多张罚单,累计被罚金额超过2000万元。
这些罚单,涉及违反账户管理规定、违反清算管理规定、违反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等多种违规行为。更严重的是,还有多名员工被处以终身禁止从业的严厉处罚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光大银行的内控机制存在严重缺陷,合规意识淡薄。在金融监管日益趋严的背景下,这样的问题是无法容忍的。
内控机制不完善,不仅会导致经营风险,还会损害银行的声誉和市场信任度。对于光大银行来说,加强内控管理,提升合规水平,已经刻不容缓。
从存款“失血”到中收“滑落”,从息差“穿底”到罚单“压顶”,光大银行的困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周期性波动。零售转型陷入困境,管理层提出的“六大特色业务”蓝图,更像是临时抱佛脚的应对之策。在利率市场化和强监管的双重压力下,这家已经三十多岁的股份制银行,要想真正实现突围,恐怕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。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