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州银行“翻身”假象:高收益难掩主业颓势,资产质量堪忧

author 阅读:43 2025-05-01 18:48:45 评论:0

兰州银行的“翻身仗”?虚假繁荣下的隐忧

兰州银行,甘肃省内首家A股上市银行,近期公布的业绩报告试图描绘一幅触底反弹的景象。然而,仔细审视这些数据,却发现光鲜的表面下暗流涌动,危机四伏。所谓的“翻身仗”,更像是用投资收益堆砌起来的空中楼阁,随时可能崩塌。

首秀光环难掩颓势:利润增长的“遮羞布”

兰州银行在2024年经历了“增利不增收”的尴尬局面,今年一季度虽然表面上收入和利润均有所增长,但细究之下,增长的动力并非来自主营业务的提升。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4.1%,手续费收入更是延续了连续三年的颓势,同比大幅下降20.8%。真正拉动收入增长的是高达53.4%的投资收益,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持续性与真实性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其他综合收益在一季度出现-7.3亿的“大变脸”,不禁让人联想到该行是否通过出售非短期持有资产来粉饰报表,以掩盖其主营业务的疲软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短期内或许能带来账面上的好看,但长期来看,无疑是在透支银行的未来。与其说是“柳暗花明”,不如说是兰州银行在玩一场高风险的财技游戏。

粉饰太平?资产质量的“皇帝新衣”

如果说利润增长的可持续性存疑,那么兰州银行的资产质量问题则更加令人担忧。尽管一季度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,但1.81%的水平在已披露一季报的上市城商行中仍然是最高的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农林牧渔、建筑业、批发零售业等领域的不良率居高不下,分别高达7.85%、4.07%和9.10%,这反映出兰州银行在信贷风险控制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。此外,高达5.02%的关注类贷款占比和远高于不良率的逾期贷款占比,都指向该行资产质量可能存在被低估的风险。换句话说,兰州银行可能在用一种相对宽松的标准来认定不良资产,这无疑是在自欺欺人,掩盖其资产质量的真实状况。这种做法如同皇帝的新衣,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,但实际上却不堪一击。一旦风险集中爆发,兰州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冲击。

左手分红,右手求生:资本困境下的豪赌

在利润增长模式备受质疑的同时,兰州银行还面临着另一个更为棘手的问题:资本充足率不足。这意味着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,业务扩张受到限制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兰州银行在自身“体质”虚弱的情况下,依然选择大手笔分红,这无疑是在进行一场豪赌,将自身的未来置于高风险之中。

捉襟见肘的资本金:一场危险的游戏

风险加权资产占比是衡量银行风险暴露程度的重要指标。兰州银行的这一比例高达72.1%,远高于宁波银行和招商银行等同业。这意味着兰州银行的资产配置更加激进,承担的风险也更高。在高风险资产的消耗下,兰州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长期在监管红线附近徘徊,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缓冲空间。今年一季度,该指标更是大幅下降36BP至8.37%,在已披露数据的上市城商行中垫底。这意味着兰州银行的资本金已经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,稍有不慎就可能触及监管红线,面临业务受限的风险。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,兰州银行还在玩高风险的资本游戏,无异于是在钢丝上跳舞,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。

“慷慨”的分红:饮鸩止渴的自救?

在资本金如此紧张的情况下,兰州银行依然保持着高达30%以上的分红率,这无疑是一个令人费解的决定。诚然,监管鼓励银行分红,但这应该建立在可持续盈利和充足资本的基础上。兰州银行在高风险资产和资本金短缺的双重压力下,依然选择大手笔分红,这无异于是在饮鸩止渴,以牺牲自身安全为代价来迎合监管的要求。这种做法短期内或许能获得监管的认可,但长期来看,无疑是在透支银行的未来。与其将宝贵的资本金用于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和支持业务发展,兰州银行却选择将其拱手让给股东,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。

高管薪酬的“稳定”:谁在为银行的未来买单?

为了缓解资本压力,兰州银行开始向员工“要利润”,连续两年下调员工薪酬。然而,与普通员工的降薪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兰州银行高管的薪酬却显得“岿然不动”。董事长和董秘的薪酬几乎没有下降,副行长的降幅也微乎其微。这种“劫贫济富”的做法,无疑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,损害银行的凝聚力。更重要的是,高管薪酬的“稳定”也暴露出兰州银行内部管理的问题。在银行面临困境的情况下,高管不思进取,依然享受着高额薪酬,这无疑是在为银行的未来埋下隐患。当普通员工在为银行的生存而努力奋斗时,高管却在享受着他们的劳动成果,这种不公平的现象无疑会加剧银行内部的矛盾,最终损害银行的整体利益。

跌跌不休的股价:谁在抛弃兰州银行?

兰州银行的股价表现,是对其经营状况最真实的写照。自上市以来,兰州银行的股价便一路下跌,跌破发行价,长期在低位徘徊,这反映了市场对兰州银行未来增长前景的悲观预期。股价的持续低迷,不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,也进一步削弱了兰州银行的融资能力,使其在困境中雪上加霜。

“象征性”的增持:信心比黄金更重要

为了稳定股价,兰州银行的股东、董事和高管曾承诺增持股份。然而,实际增持的金额却远低于承诺,且增持的主力是兰州金融控股公司代兰州市财政局进行的。高管的增持金额寥寥无几,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对兰州银行的未来充满信心。要知道,真金白银的投入,远胜于口头上的承诺。这种“象征性”的增持,更像是一种敷衍了事的行为,无法真正提振市场信心。信心,往往比黄金更重要。如果兰州银行的高管自己都不愿意真金白银地支持自己的银行,又如何能指望投资者对其抱有信心呢?

高层震荡:兰州银行的“多事之秋”

除了业绩和股价的低迷,兰州银行近年来还经历了频繁的高层变动。多位副行长和行长相继离职,这无疑给兰州银行的经营带来了不确定性。高层频繁变动,往往意味着银行内部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。无论是战略方向的摇摆,还是内部权力斗争,都会对银行的稳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。对于一家正处于困境中的银行来说,稳定的管理团队至关重要。频繁的人事变动,只会让兰州银行雪上加霜,难以走出困境。

新帅临危受命:兰州银行的“生死时速”

在经历了长达半年的行长职位空缺后,兰州银行终于迎来了新任行长刘敏。刘敏的上任,无疑给兰州银行带来了一丝希望。然而,摆在她面前的,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。如何提升盈利能力,改善资产质量,增强资本实力,提振市场信心,都是刘敏必须解决的难题。对于刘敏来说,这是一场“生死时速”,她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,带领兰州银行走出困境。如果她无法力挽狂澜,那么兰州银行的未来,将更加黯淡无光。

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。
声明

1.本站遵循行业规范,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;2.本站的原创文章,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;3.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。

发表评论
搜索